「智慧製造」已成為目前產業的顯學,但讓機械變得更智慧並非只有設備聯網而已,只有從工業現場的底層到雲端均可精確「數位化」,從而完善生產現場、產線到製造生態系的每一環節,整合數據、資料成為可供製造商永續累積、應用的知識才是智慧製造的關鍵思維,而上博科技專注於這「最難走的路」,十年磨一劍地期待協助台灣製造業創造不可或缺的關鍵能力。
「工業4.0」可以說是近年來機械產業最重視的議題,「製造」的智慧化隨著物聯網、智慧機器人與大數據科技的蓬勃發展,讓製造產線從「自動化」邁入「智慧化」似乎是台灣製造業進化升級的關鍵技術。的確,目前台灣中小企業面臨了缺工與技術斷層的嚴峻課題,智慧製造正是一條得以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路徑,但如何創造製造業的真正「智慧化」,並非只是讓設備「可視化」卻還是完全依靠人的作為來進行加工,在智慧製造擁有豐富經驗的上博科技,就是深知其「眉角」的佼佼者。
過去10多年來,隨著產業競爭激烈化、交期縮短、人員招募困難和經濟規模的擴張下,台灣製造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上博科技總經理謝尚亨分析:這是來自於「人」與「知識」面臨斷層的重要問題。從生產現場工作人員的經驗與技術、機台資源與作業狀態的即時監控、到產線的進度與品質管理,在系統聯網後龐大的資料量、專業人才欠缺等因素,對於製造商為應付日漸擴大的業務量、急遽起伏的產能需求,促使業者必須引進創新的資訊科技,以便精準規劃內部的資源運用。
上博科技 謝尚亨總經理
「當產線上的工作排程大幅度的增加時,變數同時也跟著大幅擴張,所以在管理產線的面向上,只能想盡辦法讓可控的問題降到最低,如何達成,似乎只能透過『數位化』進行完整的系統、產線整體監控。」謝尚亨在創辦上博科技前,在製造業與模具設計上浸淫已久,從1997年開始任職鴻海集團大陸子公司,主要負責OEM手機的生產,在精密製造領域累積了10多年的豐富經驗,深知「數位轉型」是台灣製造業必須要走的唯一道路,「那時在鴻海,面對複雜的製造變數,我連晚上回家都得去想怎麼用軟體系統來解決屬於『人』的變數。」謝尚亨說,只有讓「人的犯錯」降到最低,才能讓產線的運作愈發順暢,如何達成這個目標?只能透過數位化的系統,創造人與設備高度自動化的協作,而這也是創辦上博科技的原因。
讓系統主導製造關鍵
謝尚亨觀察台灣的機械業,發現傳統機械業長期依靠的是師傅的「經驗」,但也是同樣的原因,當「人」的因素成為技術的重要關鍵時,錯誤也容易從此發生,一方面師傅的經驗不易傳承,另外「因人設事」的狀態會讓產線沒有一個標準的規範以資依循,這也是製造業面臨的尷尬問題,所以如何讓人為的錯誤降到最低,最佳的方式就是讓生產過程「智慧化」來降低變數。上博科技專注在機械產業的模具製造與零件加工領域,透過資通訊技術創新製造端的機械加工底層平台。
上博科技可以說是選擇了一條最難走的路,以零件加工為例,從CNC、磨床、車床、銑床、到線割等製程,還有各種不同的量測方式與繁複的製程,從接到訂單開始,設計的3D化、導BOM、生產排程的自動化,到現場的生產管理,透過資料庫的整合做到「全智慧化」系統,「台灣目前的自動化思維,仍然是以PLC為核心在運作,但實際上現在台灣討論工業4.0這麼久,台灣在喊機聯網,但機聯網對機台通訊會造成什麼影響?對於自動化現場又會產生什麼影響?似乎是沒有太大改變,因為現況中機台通訊的訊號對於系統整合並沒有太大意義。」上博科技目前在產線數位化的思維上,是以資訊整合思維出發,透過網路線直接對工具機通信,控制所有的機台,能大大提升未來的延伸性和便利性,「台灣自身面臨的課題,一方面是零件加工廠從頭到尾的系統管理,一方面是在機械自動化上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自動化產業未來發展的觀點中,『數位化』會愈來愈重要。」
面對現今製造業的轉型需求,上博科技利用10多年精密模具廠的營運經驗,透過智慧化模具製造管理系統,協助製造業者突破目前的瓶頸,同時為機械產業未來的技術整合、製造管理和營運模式,勾勒出一個長遠的願景,希望透過數位管理協助台灣產業升級,運用智慧機械產業重新取回市場上的領導
地位。
謝尚亨分析,目前一般製造業對於智慧製造的思維仍停留在「機聯網」的層面,機台聯網的確是智慧製造的第一步,但卻不是智慧製造的全部;他認為只有「聯網」的思維其實並不完整,因為當你連機台刀具的使用都只依靠經驗,甚至廠內每個人的刀具規劃都不盡相同,「於是現場不但不知道『為什麼使用這些刀具』,甚至關於切削參數也一問三不知時,系統化管理生產現場的期待就根本不存在。」因為當台灣中小企業透過這樣土法煉鋼的方式仍然還有利潤的現況下,其實並不在意製造的細節,但透過精密計算你會發現,這樣在生產現場上「不知不覺」的浪費,其實壓縮了企業的製造效率與規模性的成長;另一方面,因為缺乏系統性的資訊整合,機台的「優化」與「技術提升」是無法有系統的累積,「而且每一次的微調都必須『從頭來過』,所造成人力與時間的浪費,也是高昂的沉損成本。」謝尚亨說這樣缺乏系統性的整合管理,可以說是台灣企業發展規模受限的重要原因之一,於是在這樣的狀況下,台灣的企業會更大幅度地依賴「人」的經驗,同時缺乏系統性傳承,「台灣產業的明天,又在哪裡?」
系統整合創造效能
透過整合性的軟體系統,讓工業現場創造「更高度的自動化」並不是一件難事。謝尚亨舉例,當一個零件的訂單在投入產線後,從系統規劃製作的流程,到規劃品質檢測的機制,過去業者要完成這樣的製造流程設定需要大約一到兩天的時間,而且必須透過一大堆的文件才能完成,現在透過上博科技所開發的數位管理系統,大約只要30分鐘就可以完成,「不但讓效率提升,更減少人為的錯誤,也讓流程可以執行得更為順暢。」謝尚亨說,他發現其實台灣有很多廠商需要這樣的工具,因此也成為上博科技目前在系統整合上主力發展的項目。「台灣在機械產業上有很多隱形冠軍,而他們最需要的,是如何將他們的技術創造更高度的智慧化,目前台灣很多機械業的現場,其實數位整合的程度仍然相當低,我覺得這是我們目前可以著力的方向之一。」
以模組化再加上配置化來運作,涵蓋模具、零件加工,到整個機械產業不同面向的製造現場,是上博科技目前著力的重要項目。對上博科技來說,製造系統需要整合的層面不少,從工具機、加工技術、機構設計、電控,到軟體部分的系統架構和雲端技術,甚至生產現場的應用、專案管理的整合性人才都是重要環節,「這很難,但你不做,台灣就完全沒有了。」謝尚亨笑說,這是上博科技必須花「十年磨一劍」的原因,但自己能有機會為台灣做這件事情,其實也是一種驕傲。上博科技試圖讓本身的智慧化系統成為製造業的橋樑,透過系統整合、交換,讓製造底層的資訊變成可以累積的知識,「我們現在創造的是數位管理系統,所以在設備與產線的通訊優化上著墨不少,而在產線底層的資訊我們也做了整合,所以客戶在使用的彈性上也愈來愈大。」謝尚亨希望後續的系統可以連設計工具、標圖、檢測一路整合,從設計到製程規劃都可以一條龍運作;另外,上博科技也希望透過教育創造「整合性人才」,所以也與教育單位及職訓中心合作訓練專業人員,「從台灣到大陸我們都希望透過這樣的數位製造思維,從而普及相關的技術與系統,這才是最根本的期待。」
謝尚亨分析,過去在生產現場多以「人」的經驗為核心,但智慧製造的思維是以「系統」來操作機器,如果系統足夠「聰明」可以協助製造者進行一連串生產程序,更能夠協助「人」的決策機制,這才是下一代的製造系統,所以今年在工業局智慧機械連結國際的政策推動下,上博科技利用智慧機械產業接軌國際推動計畫的協助,在台灣瀧澤科技的平鎮廠,針對工具機所需的中小型鑄件加工線,導入了「工具機零組件智慧彈性製造系統」,系統除了整合日本的精密加工機外,更與全球最大的物流設備供應商合作,將傳統鑄件加工作業透過系統整合,改造成一個可以無人化、混合加工與連續運作的關燈工廠。「透過系統導入,除了機器設備稼動與產能的維持之外,還得以為客戶做到安全生產、節能環保與加工技術的傳承與精進,這或許可以讓想要推動數位轉型的業者做為參考。」謝尚亨說得很有信心,這也是上博科技在智慧製造領域中具不可替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