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AZINE
刊物內容

回列表

台灣機械人才的搖籃-專訪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張信良 校長

摘要"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張信良校長說:
我認為《機械新刊》是一個很好的平台,它揭露許多貼近產業需求的技術。我期待《機械新刊》能夠繼續發揮這個角色,把學界跟業界之間的技術鴻溝慢慢地彌平。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張信良 校長

 

Q: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在台灣教育體系裡的定位? 所扮演的特殊角色?
A: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是配合台灣工業發展需求而被創立的學校,其前身是1980年7月奉准創設的省立雲林工業專科學校。依照經建會評估,當時台灣最欠缺機電人才,因此為了支援政府經濟發展及中部地區精密機械產業技術及人才需求,政府創立了以技職院校為出發點的雲林工專。自創校以來,配合國家政策及因應企業所需,以培育科技及研發技術人才為主要目標。因此從雲林工專、虎尾技術學院、虎尾科技大學至今已逾40年,以穩健的步伐落實技職教育理念,致力於培養「精實跨域科技且具備正向影響力之人才」,逐步邁向具有重點特色的精緻型卓越科技大學。
虎尾科技大學地處大中部黃金走廊,在這個黃金縱谷下有許多精密機械企業面臨員工人力斷層問題,又因特殊地域(農業首都)及人口結構高齡化,虎尾科大深知自己的社會責任,遂以整合學校特色發展,近期對應國家重點領域發展的航太維修、智慧機械、新農業(108學年度新設農業科技系)等領域,皆有亮眼的表現。在遠見雜誌2022年企業最愛調查中,虎科大榮獲全國科技大學第4名、傳產製造業最愛之科技大學第7名、1111人力銀行2022年企業調查雇主最滿意大學整體排行全國科大第5名。

Q: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在機械工業技術發展人才培育的現況。
A:
(1)針對人才培育的規劃,虎尾科技大學致力於導入問題/專案導向之教學模式,精準對焦現行產業議題,於研究發展端、設備優化端等採實務操作機制,以刺激學生思維轉譯,有助於基礎理論的落實,並降低學用脫鉤情形;另於技術人才培訓之規劃,以系統性師徒制教學方案為首要,針對技術的複雜度及學生學習程度規劃定點查核機制,確保學習有效性。
(2)虎尾科技大學於107 學年度成立精密機械工程科(五專),導入P-TECH教育模式,結合大數據、AI等技能,並引入軟實力的培育機制,如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有效培植新領導人才,該科學生團隊更連兩年獲IBM Engineers Week跨校競賽冠軍。
(3)聚焦重點領域發展,近年在教育部「科技大學國際人才培育學院計畫」的大力支持之下,效仿國際標竿學校/機構(美國德州大學聖安東尼分校『先進製造與精實系統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Manufacturing and Lean Systems, CAMLS))等人才培育機制,以智慧機械為主軸開展,整合「智能機械與智慧製造研究中心」作為實務培訓基地,設置「智能機械與智慧製造學程」鼓勵學生透過系列課程的修讀,於校內進行基礎實務訓練及語文能力培訓,並選送優秀學生前往海外合作學校進行長、短期的蹲點研習,厚實師徒制教學模式,以對接先進製造技術,有助國家未來產業發展。
(4)近年於機械產業技術之成效,包含虎尾科技大學師生團隊與科技大廠合作,整合智慧機械、大數據分析及AI技術,產出之作品屢屢獲獎;另110年虎尾科技大學智能機械與智慧製造研究中心獲第七屆國家產業創新獎績優創新學研單位獎;亦持續與產業界維持緊密合作關係,簽署契合式產業學院,與產業共同規劃培訓課程,另藉由企業捐贈軟體及設備,強化學生實務學習。

Q:在機器人、電動車、新能源勃展的今天,請張校長談談台灣齒輪產業未來的發展。
A:
現今產業發展不再是以單一技術,單一領域獨自延伸,而是以產業鏈的方式在進行,是一個高度整合領域知識的發展模式。技術能力加值各類創新創意的商品產生,任何領域必定佔有一席之地。齒輪仍是一項關鍵零組件,並非夕陽工業,隨機器人、電動車、新能源的應用,齒輪製造技術、產品精度與異音的要求越來越高。
以汽車產業為例,傳統油車因為是利用燃料瞬間在汽缸內被引燃爆炸來產生動力,所以不免因爆炸現象產生了一定的引擎噪音。其實車輛行駛時,除了引擎噪音以外,其傳動機構內齒輪嚙合等機械作動,也必然產生噪音,只是其相較於引擎噪音是小之又小,因此在過去比較沒有受到大家的注意。進入電動車的時代,沒有了傳統內燃機構,傳動機構的噪音開始被聽得很清楚,汽車廠也必須開始對傳動機構的各種噪音做前所未有的嚴格檢討與分析,利用各種技術盡可能把機械噪音降到最低,讓車主有個安靜舒適的駕馭環境。
在齒輪切削及研磨加工時,因規律圓周運動的砂輪加工在齒輪表面上留下的規律「加工痕跡」,確實是影響齒輪嚙合噪音的關鍵因素之一。從學術的角度來協助產業解決問題,我們持續研究把規律加工痕跡「打散」的最佳加工模式,破除了單一方向性的齒面加工痕,便能讓齒輪機構更安靜的運作。
台灣齒輪產業過去的經驗已經驗證了學校教授的專業知識可有效提升產業的研發能力與生產技術,因此在未來齒輪技術的提升很需要學校進一步地協助,並培育相關人才,以緊密連結企業技術需求,協助企業轉型提升產業層次,為台灣的齒輪業,源源不絕地注入新活力!

 


Q:對於智慧製造時代的來臨,張校長給校園裡的同學們什麼樣的建議?
A:
現在的學生應該思考的,除了基本專業領域的學習,更應全面性培養、思考產業鏈的概念,延伸學習至其他領域的鏈結,已經不只是要斜槓人生,而是需要快速的獲取知識,並應用知識,與人溝通,發揮自我專長,促進團體效益。例如,學機械的人,將來在職場遇到問題,往往無法輕易單純只靠機械結構調整或是機械加工的方式來克服。電控、電子、資訊的專業知識,絕對是輔助問題排除的重要工具。因此,學校積極深化與活化教學能量,建構友善校園,為同學提供許多學習資源且不斷創造機會,協助同學成長。例如:出國交換計畫、產業學院、海外實習訓練、語言訓練、職涯輔導、產學合作等等,藉以開拓學生們更寬廣的視野、更開闊的胸襟、更包容的接納,希望同學們都能好好把握學習資源,充實自己的學習履歷,提升語言能力,強化國際競爭力。

Q:透過機械新刊,張校長想對熱愛機械的產學研朋友們傳達的事。
A:
虎尾科大的培訓相當強調實務實作,多年來透過整合校內研究資源組成團隊,包括工程、電資與管理學院,進行智慧聯網技術、巨量分析與精實管理等建構完整智慧製造研發團隊,透過特點領域技術深耕,雖然學校地處雲林,卻能吸引許多國內外知名企業與頂尖大學與本校研究團隊連結合作,包含臺大、清華、中興、中正等四所國立大學;上銀、銀泰、程泰、台中精機、福裕、發得、鉅業、友嘉集團、眾程、東台、歐權、正河源、羅翌、工研院、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等至少50 家國內廠商及法人單位。並透過「智慧機械與智能製造中心」以及「航空維修訓練中心」等單位積極促進產學研發展的新契機及開創傳統產業之新價值,歡迎各界的產學研朋友們與虎尾科大師生們共同發展全新的合作關係。
今天很榮幸接受《機械新刊》的專訪,我擔任機械新刊的齒輪專輯主編已有一段時間,我認為《機械新刊》是一個很好的平台,它揭露許多貼近產業需求的技術。我期待《機械新刊》能夠繼續發揮這個角色,把學界跟業界之間的技術鴻溝慢慢地彌平。我也期待業界能夠多從《機械新刊》去了解專業知識,進而找到跟學校合作的方向,讓產業與學界能共同成長。

READ MORE BACK TO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