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第一次聽到解說人員在說明完畢後,輕鬆就開口問: 「Any Question?」的時日,是在約五十年前,與一群參訪人士在美國胡佛水壩所聽到的事。當時心裡想,解說人員怎麼不怕參訪人士可能提出稀奇古怪難以回答的問題呢?有限的時間又怎麼控制得了呢?
最近一次再聽到「Any Question?」的機會,是在2023年10月參訪加拿大多倫多附近的Crawford Lake時,當銀髮資深的解說志工向一群小學生,解說此湖湖底的沉積層如何清楚傳達出人類汙染地球的實況後,所提出的問句。當然,這一次小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只有好奇古怪,而不會艱難。反而是,我當時不自禁地幫助資深志工說明了此湖最近一個月已被世界地質學家認定為最能表達「人類世」應該成立的事實。
「Any Question?」這句英文,我認為翻譯為「有任何想問的問題嗎?」會比較貼切。因為中文的「有問題嗎?」雖然短捷,但可能除了是指問一些與解說主題有關的疑惑之外,也可能被解釋為與現場所有有關的問題。如一隻蝴蝶飛到解說人員的頭上,或者聽眾之間的竊竊私笑等等。
有機會接觸西方文化的人士,尤其在美國受過教育者,一定知道解說完畢之後隨口就問「Any Question?」是何等輕鬆自然的動作。可是東方世界的解說人員就對此發問嚴謹看待,不僅不敢隨口問,還希望大家沒想到要問問題就趕快結束。
這一句「Any Question?」造就了東西方人不同的性格,並形成了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表現。為了方便,就以台灣代表東方,而以美國代表西方來說明。
台灣的解說者幾乎不問「有任何想問的問題嗎?」即使問了獲得的也大多是聽眾沈默不語的回應。從年少的學生時代是如此,即使長大就業聽演講之後的回應也大都是如此。而美國則正好相反,從學生時代就被「Any Question?」激起舉手想解決疑惑的習慣開始,直到在職場上或學術發表會上也質問不斷,一直到時間不夠用為止。
兩種行為的差異,當然引起台灣社會的自省,認為不問「Any Question?」,壓抑了聽者的解惑與自由發想的機會,即使日本或韓國等東方國家也常可聽到如此自省的反應。
然而,事實上這種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是各有優點與缺點,西方的優點正好是東方的缺點,而東方的優點也正好是西方的缺點。
譬如,在「Any Question?」的文化熏陶下,美國解說人敢開口問,聽眾也自然舉手發問問題以解自己的疑惑,這是美國人的優點,也正是台灣人部分疑惑往肚裡吞的缺點。再者,美國聽眾敢在眾人面前提出問題,也不管是否會被其他聽眾取笑說問題問得太淺顯,如此就自動培養出勇於發言的自信心,而台灣人就相對缺乏此種自信心而怯於提出問題。此外,解說人與聽眾之間有問有答,就會激起眾人腦裡思考的機會,甚至引起小小的眾人辯論會,這樣的問與答必然帶來求知的良性發展。而在台灣,無問無答一片沈默,聽眾只有單方面的片面接受,就如同是填鴨式教育的延續,對思考力的培養是一種鬬傷。
反過來說,美國人的喜好頻頻舉手發問,有時問到的問題只是他個人不懂而其他的人幾乎都懂,那只能說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而台灣人比較會注意到時間的有效利用。再者,有些美國人就是愛求表現,頻頻舉手都是他一個人在做個人表演,這種誇大愛現的做法也會引起其他人的反感。相對而言,沈默的台灣人就顯得比較含蓄自謙。此外,美國解說人一開放接受問題,幾乎每次都是問題此起彼落,有的問題切中主題而有的問題卻問得莫名其妙,時間變成極難掌握,場面也難以收拾。這時,就顯得台灣人相對地遵守秩序,讓解說人按步就班完成解說任務。
就如何培養出「Any Question?」的優良文化來說,應該以邀請發問者與回應發問者兩方面的立場,來加以探討。
就發出邀請發問者的立場來說,他本人必須要有充分準備,既然担任此項解說任務,就必須對此主題的來龍去脈,事前多方查證,若自己有所疑惑就必須上網蒐查明白,甚至請教真正的行家以充實自己的底力。如果萬一遇到自己未能明白的問題,也要坦白告諸聽眾,不可胡亂搪塞困惑問者。此外,在台灣發出邀請發問時,會有一半以上的機會是一片沈默,此時為了避免冷場,講者就要以自己事先準備的一兩個問題,就此自問自答以緩和現場的尷尬並滿足聽眾的需求。反之,若舉手發問的問題太多,就必須在回答數個問題之後,說明由於時間限制,就請發問最後一個問題,答完後即可圓滿結束此Q/A時間。
再就回應邀請舉手發問者的立場來說,若碰到無人發問時就該提起勇氣舉手發問,解決自己心中的疑惑,也極有可能同樣是他人的疑惑。若回答尚有待釐清楚之處,應可再次深入加以發問,但應到此兩次為止,不宜獨佔發問時間引起反感。若真正是自己想再釐清的問題,可待結束之後,私下再向解說者請教,不過此時也不宜糾纏太久。此外,瑣碎小事或者個人私事不宜在大庭廣眾之下提問,最好的問題就是同樣是大多數人未能明白的共同疑問,一問之下獲得解答,如此還能獲得眾人的感謝。
綜而言之,東西方確實各有因「Any Question?」引起的文化差異,此差異也產生了各自的優缺點。然而,這並不是說各有優缺點就如此打平,雙方都不必要尋求改善。追求至善的人永遠都會自躬反省,設法努力弭平自己的缺點,因此東方人自應學習並培養西方人好問好答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