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AZINE
刊物內容

回列表

我國紡織業能源分析及節能策略

摘要"

紡織業為我國早期經濟發展代表性之產業,在台灣經濟起飛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國非棉花產地,故我國紡織業主要發展以人造纖維體系為主。我國紡織業近年主要營運模式為生產原絲後經紡紗、織布與染整等程序加工,以布料產品外銷出口,至第三國加工後再出口到各國。近年由於中國與印度等國崛起,挾其龐大產能及成本優勢對我國紡織業構成威脅。
我國紡織業之能源消費量,自2000年以後呈現下滑趨勢,2016年能源消費量僅達2000年五成左右。從能源效率角度切入,我國紡織業近年因產品多朝向高值化與多樣化發展,故能源密集度出現改善趨勢,每單位能源所產生之附加價值有所提升,2015年之能源密集度較2008年改善約一成。然而,由於產品的高值化與多樣化亦造成產品單位耗能的增加。對此,我國紡織業該如何持續保持能源效率之改善,將會是未來需面對之課題。最後,從節能措施別來看我國紡織業除製程系統外,空壓系統與空調系統之改善較為常見,常見之節能措施為裝設無耗氣自動排水器、空壓管路的改善以及冰水泵加裝變頻器。

關鍵詞:紡織業、能源效率、能源密集度、產品單位耗能

前言

按照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行業分類第九次修正」,我國紡織業之產業範疇應為紡織業(11)及其下之細產業,紡紗業(111)、織布業(112)、不織布業(113)、印染整理業(114)、紡織品製造業(115)。其中,與紡織業相關之產業有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12),但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定義,成衣業並未被納入紡織業範疇中,於整體紡織產業鏈中位於下游,且近年已多移至海外發展。另外,紡織產業鏈中,上游部份為人造纖維製造業(1850)屬於化學材料製造業(18),負責化學纖維原料製造[1]。
由於經濟部能源局在統計國內紡織業能源消費時,一併將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之能源消費納入,故本研究在進行紡織業能源分析時,會將成衣業能源消費納入計算,於計算紡織業能源密集度時,亦會將成衣業納入一併計算[2]。然而,我國成衣業已多移至海外發展,故本研究主要偏重於紡織業之分析,圖1為我國紡織業上下游產業關聯圖。

產業現況與國際發展趨勢

我國產業現況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統計,2016年我國紡織業、人造纖維製造業與成衣業產值分別為2,724億元、910億元與218億元,整體紡織產業產值達到3,851億元,各項產業之產值比例,如圖2所示。其中,以產值最大的紡織業來說,各細項產業之產值,以人造纖維梭織布業、人造纖維加工絲業以及針織布業為前三高,占整體紡織業產值一半以上。人造纖維梭織布業約占整體紡織業產值22%、人造纖維加工絲業約占20%、針織布業約占15%,其餘次產業之產值則少於紡織業產值10%以下,如圖3所示[3]。由於台灣缺乏自產棉花,紡織成品多仰賴國內自產之人造纖維,故人造纖維梭織布業與人造纖維加工絲業產值名列前茅。
從歷年產值的變化可以看出我國紡織產業呈現下滑趨勢,其中,近年來人造纖維製造業已連續出現負成長,如
圖4所示。推其原因為人造纖維業為紡織業之上游產業同時亦為石化業之下游產業,故易受油價波動影響;此外,棉花等天然原物料價格波動亦會對其產生影響,再者,近年中國大陸化纖產業快速發展,其化纖產量約佔全球7左右,因而部分產品與我國產品重疊,對我國人造纖維製造業產生影響[4]。以大宗產品聚酯絲來說,根據CIP商品行情網的資訊,2011年每公斤聚酯絲(115丹尼)的價格為63元/公斤左右,2016年同樣一項商品其價格僅剩36元/公斤左右,衰退幅度接近四成左右[5]。因此,在低價產品的衝擊下,人造纖維製造業產值出現下滑,2016年的產值僅剩2011年的6成,衰退幅度達到39%。同一時間,紡織業與成衣業的產值亦出現下滑趨勢,衰退幅度分別為13%以及16%,與人造纖維製造業相比其衰退幅度較低,其可能原因為我國紡織業已布局發展高附加價值之機能性布料產品。再者,近年機能性布料產品快速發展,根據工研院產經趨勢中心資料,我國機能性布料已經是台灣進入全球前三大紡織產品,因此紡織業與成衣業的衰退幅度較緩[5]。

...更多內容,請見機械新刊雜誌

 

READ MORE BACK TO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