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環境變遷衝擊,各國已著手透過相關法案來減少碳排放量,包括美國及歐盟制定了嚴苛的碳關稅法案,試圖使碳密集產業降低碳排放量。台灣為製造業密集且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美國和歐盟又分別是台灣第二和第四大出口市場,因此台灣的製造業首當其衝,受影響企業除了積極減碳,更需發展新低碳技術、加強綠色轉型等,以確保產業出口競爭力。本文作者在第57屆國際製造工程研究院(Collège International pour la Recherche en Productique, CIRP)製造系統研討會(Conference on Manufacturing Systems, CMS)中,發表了針對工具機加工能耗的快速建模技術。其中包括三項關鍵技術:(1)使用外掛式感測器,無須變更電力系統即可快速安裝;(2)基於馬達功率特徵降低主軸及進給軸實驗次數;(3)使用田口穩健設計方法大幅縮短切削實驗次數。使得建模時間縮短了85%,並透過在十台不同廠牌型號工具機上進行驗證,能耗模型平均誤差僅約3.98%,證明了其泛用性及可靠性。基於此工具機能耗快速建模技術,可協助企業快速導入,進行精準能源消耗預測系統,不僅能夠對能源成本更有效掌握,還可以進一步結合企業需求,用以調整加工參數及製造流程,從而降低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及成本,增加企業競爭力。
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永續發展的最大威脅,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宣示將於2050年前達到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目標,以應對全球氣候緊急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歐盟為了在2050年實現氣候中和與零碳排放,計畫在2030年前將碳排放量較1990年減少55%。其中一項重要措施是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該機制對進口到歐洲的產品和服務徵收碳費。CBAM已於2023年5月17日生效,並將於2023年10月1日正式實施。此機制在前三年為過渡期,期間進口商需在每季度結束後一個月內提交CBAM報告,內容包括該季度進口的數量、產品碳含量、間接排放以及在出口國繳納的碳價。自2026年1月起,CBAM將正式全面徵收碳關稅。
美國參議院於2022年6月7日推出了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 CCA),計劃實施碳關稅。目前法案已經通過二讀,預計今年內將完成三讀。一旦國會正式通過,美國海關將於2024年開始徵收碳關稅。這項法案優先針對碳密集的初級產品,並計劃逐步擴展至下游碳密集產品,未來可能涵蓋金屬材料產業的二次加工品項。
與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相比,美國的CCA法案沒有過渡期,實施速度更快,且涵蓋的產業範圍更廣。未來甚至可能包括高耗電的電子資訊產品和電動車零組件。未來,未進行碳盤查與減碳的企業,不僅公司形象會受損,其出口貨物將會被海關課以高額碳稅,甚至可能導致進口商不再向這些企業下訂單,將其排除在供應商名單之外,將對企業的生存造成嚴重影響。
碳關稅對台灣的衝擊
根據財政部統計資料,美國及歐盟均是台灣主要出口市場[1],2023年美國是台灣第二大市場,對美國出口金額高達762.3億美元,2024年1-6月的最新統計,美國甚至躍升為台灣第一大出口國,對美國出口金額已達521億美元,創歷年同期新高,且出口金額持續增加中。歐盟則是台灣第四大出口市場,2023年對歐盟出口金額也高達368.2億美元,美歐兩者合計貢獻台灣出口金額超過千億美元,占台灣總出口金額的26%,由此可見美歐是台灣相當重要的經濟夥伴。一旦歐盟CBAM及美國CCA正式上路,估計台灣每百美元出口就有21美元將面臨碳關稅規範,台灣的製造業勢必受到最大且最直接的衝擊。
此外,製造業在產品生產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資源,並產生大量的碳排放。根據美國能源訊息署(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EIA)發布的能源年鑑[2],工業用電量占總用電量的31%,其中製造業用電量占工業用電量的90%,而工具機用電量占製造業用電量的75%。反觀台灣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也是關鍵零組件的世界領先製造國,亦極度依賴工具機的生產製造。根據我國經濟部統計[3],2023年台灣部門別電力消費中,工業部門佔比高達55.31%[3],比美國的31%還高,其中金屬基本工業和金屬製品製造業合計約15%,而廣義工具機使用的場域也包括化學材料、塑膠製品、非金屬礦物製品等,合計超過40%。因此,生產線的減碳任務,是國內製造業遲早必須面對的現實。
企業因應辦法和需求
經濟部產發署為協助產業因應國際淨零趨勢、碳關稅管制及國際品牌商對供應鏈之要求,建構了製造部門碳盤查專區[4],這些專區包含國內外相關碳排議題、碳盤查懶人包、數位工具、數位教材及線上諮詢等內容,利用一致性的標準與方法計算各種排放量,並登錄環保署盤查登錄平台。
此舉目的是讓產業了解自身的溫室氣體排放狀況,找出減量的潛力環節,並訂定減量措施,以應對未來產品出口所要面對的國際碳管制措施。針對排放量較小的製造業、因供應鏈要求而進行碳盤查的企業或其他自願進行盤查的中小企業,產發署做出更簡明的規範,業者僅需將用電資料輸入環保署系統,透過電力排放係數計算碳排放即可,盤查資料不強制要經查驗機構查驗,可由環保署協助查核後登錄於資訊平台。而對於年排放量超過2.5萬公噸二氧化碳的工廠,則需每年盤查並登錄揭露排放量。
然而,隨著氣候變遷的加劇,未來有可能會需要更詳細的排放量計算規範。因此,為了達到此目的,就必須在在對生產線影響最小的前提下,導入能源消耗監控系統,進行更全面、精準的能源紀錄。
從企業角度而言,產能仍為最重要的前提下,無論是採購時程或人力操作,都需要配合機台的運作以維持產能,企業若要導入能源監控系統,往往選擇機台停擺時間最短的方式,通常是裝設智慧電錶。然而,智慧電錶雖然安裝方便,也能夠快速佈署在廠內,但卻無法精準識別設備的運作模式,例如,CNC銑床在切削工件時,是透過切削刀具的高速旋轉以及進給軸的相對運動,搭配冷卻系統的輔助完成工件的成型,但智慧電錶無法明確的區分CNC銑床各部件運作造成的能耗,因此企業難以利用電錶的數據對加工參數進行優化。此外,產品從原料到成型之間,會經過鑄造、切削、磨削、車削等多種機械設備,中間也可能使用機械手臂或無人車做工件的傳輸,這些機械設備的能源消耗模式也完全不同,不易透過智慧電錶來建立不同設備能耗模型。
因此,最理想、對產線影響最小的方案應是建立產線的能耗模型,在加工前即可進行能耗預測估計,進一步可針對製造流程、加工參數進行對能耗的優化。
工具機能耗快速建模
建立能耗模型往往需要一定數量的加工實驗,以獲得足夠的數據來進行訓練。然而,此過程需要停機來進行,進而影響稼動率乃至於需要付出額外製造成本。為了解決此問題,作者在第57屆國際製造工程研究院(CIRP)製造系統研討會(Conference on Manufacturing Systems, CMS)中,發表基於數控銑削過程的能耗快速建模方法[5],就此針對此文章內容進行介紹。
...更多內容,請見《 機械新刊 》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