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AZINE
刊物內容

回列表

人工智慧時代的硬體與軟體

摘要"

NVidia與AMD結合後,人工智慧的硬體GPU看似領先了INTEL,而ChatGPT與相關的大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也展現了前所未見的智慧,人類是否漸漸被電腦或機器人取代,電腦軟體的發展應何去何從,本文就人類與機器智慧的角度出發,說明人工智慧的極限,並就電腦硬體的改良,探討電腦軟體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人工智慧

人類與機器智慧

人類智慧源於自我需求[1][2]
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人類動機的理論》指出,人類為了生存而產生需求,未滿足的需求會影響人類的行為,而已滿足的需求則不會形成為行為的動力。需求是有層次性的,由低到高層次的漸進的發展。低層次的需求包括為生理(生存與繁衍)、安全,中層次為歸屬感(寵愛)、社群,高層次為被尊重(敬愛)、自我實現(超越), 該理論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人類是追求需求的動物」。人類由自我需求出發,進而探索、學習、組織及創新;機器本身不具有自我需求,而所謂的人工智慧的探索、學習、組織及創新,實際上只是人類為了滿足低層次需求(生理、安全)與中層次需求(歸屬感、社群)所製造的產物(Product)。王國雄教授以陰陽五行說明人類的發展,由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間的生剋或供需關係,發展出權威(Authority)、價值(Value)、利益(Interest)、自尊(Dignity)、安全(Awareness),說明組織及創新的高層次需求。

 

人類動力源於快樂[3][4]
馬斯洛後來又提出了「超自我實現需求」,當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充分的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時,所出現短暫的「快感經驗」,在完成一件沒有過往經驗的事情時,才能體驗到的感覺,這些經驗多出現在藝術家、或是音樂家身上,類似「心流」(flow)的說法。而快樂是一種人生的獎勵亦或是一種痛苦的抑制劑,沒有人可以知道。但由生物醫學上快樂可以分為四類。
●多巴胺(Dopamine)式的快樂,當人們吃到美味的食物或是聽到喜歡的歌曲時,大腦會製造多巴胺使人感到愉悅。多巴胺的釋放也可以是大腦的獎勵方法,當人在努力過後實現回報時,多巴胺會升高讓人們感覺到快樂,且增加動力繼續向前邁進,這種放縱的快樂,會讓人進入超越需求的慾望,甚至上癮。

●腦內啡(Endorphin)式的快樂,腦內啡像是人體內自然產生的嗎啡,當身體感到疼痛、有壓力或是不適時,腦內啡會產生並且掩蓋疼痛的信號,造成一種極度痛苦帶來的極度快樂。長跑、吃辣椒、看恐怖片都會讓腦內啡分泌帶來快感。
●催產素(Oxytocin)式的快樂,催產素是一種幫助哺乳、社會聯繫和性快感相關的激素,平常透過親密接觸或是與分享,甚至是擁抱寵物,參與團體活動,都會促使催產素的釋放,讓人感受到的親密感、歸屬感和信任感。
●血清素(Serotonin)式的快樂,血清素是一種平靜的快樂,如同你獨自在高山海邊,一望無際讓你感到心情平穩,追求血清素的快樂,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心情安定平靜、有自信並感覺到幸福,最明顯的例證就是修行者的快樂。
主張追求快樂的英國近代功利主義哲學家約翰‧斯圖爾特‧密爾(John Stuart  Mill)在臨終前表示,快樂不值得作為人生的最重要目標,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什麼是快樂,越辛苦追求快樂到頭來只會患得患失而越來越沮喪;機器沒有追求所以永遠不會沮喪。

 

人類與機器智慧發展主要差異

●人類會產生假性的需求,如在旅遊中的無效探索與無效學習,或是腦內啡上癮型的運動;機器則只能在無自我需求的狀態下工作。
●人類的自我需求將隨著不可置換的人腦老化而消失,人類會因為自己即將消失而悲傷;機器的軟體可以經由不同而且可以置換的硬體執行,電腦不會因為被關機而哭泣。
●人類對自我形象與創新的需求,驅動著他們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如尊重和自我實現),這一種行為可能永遠無法被取代,因為尊重與自我實現是無形的,且不具有客觀價值,無法探索也無法學習。
●人類的工作是為了維持探索、學習、組織及創新的可持續性;機器的工作可以是探索、學習、組織及創新,但機器本身的可持續性是機器無須在意的。
●人類週期性的想獲得快樂(獎勵);機器沒有自我認知(self-consciousness)所以也沒有快樂,如果強迫性的類比,機器有的應該是修行者血清素式的快樂,所以人類的表現是週期性的,如七年之癢,而機器則不具有週期性的行為表現。
●人類的快樂可能是一首詩、一朵玫瑰,人類會為了追求更多可能的快樂而持續生命;機器沒有快樂的獎勵動力,所以今天我關了電腦讓電腦休眠,電腦也不會擔心明天我會不會再打開它,電腦沒有持續生命的動力。


機械公敵(2004)電影中機器人的三大法則:
第一條: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第二條:不違背第一條情形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命令。
第三條: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條情形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這三條法則已經將機器人擬人化了,其中機器人服從第一條前必須辨識人類,尤其是仿生機器人已經存在,他們的真實度連人類也無法辨認。或者機器人是否可以對人類的擴充義肢產生傷害,如電影─異形II(1986)的主從控制系統(Master-Slave)之機器人。機械公敵(2004)電影中機器人的三大法則不可能實質存在,機器人將永遠只是人類的工具,機器人將永遠在不需要生存,沒有快樂動力的情形下,無盡的工作,非常簡單的例子是性愛機器人自己無法享受性愛,機器人做錯事情人類也無法懲罰他們,因為機器人智慧源於人類的需求,而非自我的需求。

 

人腦與電腦[5][6][7]
佛洛伊德(Freud)的人格理論架構,從行動、感情、思想方面區分可分為意識、前意識以及潛意識。意識包括了任何時刻我們知覺到的所有感覺和經驗,前意識儲存我們不會注意,但是可以輕易的取得到意識中的記憶,潛意識是本能、願望與驅動我們行動的慾望所在之地,包含了全部行為背後主要的驅力。
防衛/本我(Identification):依照 Freud的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來運作,對應於潛意識的概念,它驅使我們立即滿足,甚至奪取他人的需要。
感情/自我(Ego):依照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來運作,先對現實的知覺,以實際的態度去接受身處的環境,依照環境考量去延緩或改變「本我」的方向以符合現實的要求。Freud將本我與自我的關係比喻為馬(本我)上的騎士(自我)。
理性/超我(Superego):依照道德(morality principle)來運作,「超我」是父母與社會的價值和標準之內化,超我的功能在於抑制「自我」,以追求道德完美。


由生物結構而言,腦由四個主要部分構成:腦幹(brain stem)、間腦(diencephalon)、大腦(cerebrum)及小腦(cerebellum)。腦幹是脊椎動物的特徵,隨著爬行動物(如青蛙)、脊椎動物(如鴿子)、哺乳動物(如人類)的逐漸進化而發展,爬行先具有「本我」人格所需的腦幹即防衛中樞(Reptilian brain),脊椎動物加強了「自我」人格所需的舊皮質層即感情中樞(Limbic  brain),哺乳動物更增強了「超我」人格所需的新皮質層即理性中樞(Neocortex brain)。新皮質層是哺乳動物大腦的一部分,在大腦半球的頂層為大腦皮質的一部分。其與一些高等功能如知覺,運動皮層的產生,空間推理、意識及人類語言有關係。人類和其他哺乳類動物有兩個海馬體(Hippocampus),大腦兩側各一個。海馬體是邊緣系統的一部分,在從短期記憶到長期記憶的資訊鞏固以及實現導航的空間記憶中發揮重要作用。


理性中樞經過酒精或其他藥物(包含毒品)麻醉後,理性中樞會失去對於感情中樞的束輔力而很容易的產生哭與笑的感情流露,但過多藥物麻醉會造成感情中樞失去對於防衛中樞的束輔力,於是 Freud的騎士就容易由馬背上掉下來,馬的原始粗暴力量就會呈現出來。

 

...更多內容,請見《機械新刊》雜誌

READ MORE BACK TO LIST